7 月 2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 7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家印教授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该研究创新性地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成功构建了横跨人类 50 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此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 种关键组织,犹如一幅详尽的 “生命画卷”,从蛋白质视角全景式呈现了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动态演变景观。研究揭示,蛋白质信息流紊乱是器官衰老的核心特征之一,为深入理解衰老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首次确立血管系统为衰老进程的 “先锋组织”。衰老的血管系统如同一个 “衰老枢纽”,发挥着核心调控功能,能够驱动并放大全身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进程。通过多维度实验验证,研究团队锁定了如 GAS6、GPNMB 等关键促衰因子,这些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后,会诱导血管自身细胞衰老,并加速其他器官衰老。
基于前沿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团队还构建了覆盖 13 种人类组织的特异性 “蛋白质组衰老时钟”。研究发现,30 岁左右是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此时肾上腺组织率先显现衰老特征,暗示内分泌稳态失衡可能是衰老的早期驱动力,而同期主动脉出现稳态偏移,进一步证实了其作为 “衰老哨兵” 的先锋地位。45 岁至 55 岁则是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在此阶段,绝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经历 “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大量激增,标志着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加速确立。
这项研究整合了蛋白质组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与多维度功能验证,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稳态失衡 - 血管衰老枢纽模型,为系统性衰老机制提供了全新范式。其意义不仅在于深刻揭示了衰老的系统性本质,更开启了衰老研究与干预的新路径。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依托生命周期蛋白衰老图谱,深入挖掘关键驱动因子,推进无创衰老标志物检测与器官时钟的临床应用。通过精准重塑蛋白稳态网络,有望延长人类健康寿命,为构建下一代衰老干预理论基础奠定坚实基础,在人类对抗衰老、探索生命奥秘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